找到相关内容1230篇,用时1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显的内在品格及其当代启示

    不去论证其真实性如何,但法显“心希乡饭”的生活习性依然没有改变则是事实。最能体现法显对故土之眷念的是,有一次法显意外看见来自祖国的一件物品时的感伤。据法显自己回忆:&ldquo...

    李利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4554625.html
  • 有病事醫不要事神(2)

    雨师自此退出了文学舞台。  又清钱彩所编二十卷八十回之《说岳全传》,即是托言佛书中金翅鸟性喜食龙之习性,作为此段中国历史上令人扼腕的悲剧开场白。其本末大致如下:  如来佛坐九品莲台讲说炒法真经时,一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5854638.html
  • 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(下)

    一直闹疯牛病,其病因就是因为牧场主为了缩短牛成熟周期,多产牛肉,他们违背牛只吃草的动物习性,把动物的内脏做成具有青草味的肉丸喂牛。为了剌激动物成长,采取强迫喂食,在饲料中加入化学物品,甚至直接给牛注射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2154730.html
  • 纯印老人(2)

      佛讲舍识用根。六根“眼耳鼻舌身意”,人无一时不用,但用时无心而不起分别好坏善恶美丑香臭等色声香味触法之贪念,用而无影迹,方还我本来面目。  欲见真佛伏知见,念念无念见本元。  在尘不染尘习性,看开...,心性凡圣本无差别,要在自己的心中打开佛的知见。远离世间人根深蒂固的心地不正、私欲过重、愚昧迷执、口善心恶、贪爱嗔恚、嫉贤妒能、谄媚佞言、贡高我慢、损人利已等种种恶道习性,这些就是在开众生的知见。纯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2855085.html
  • 大乘佛经的续出与瑜伽行派的确立

    经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必然留下痕迹,全部经验则作为表象概念和习性保存起来;由此形成为观念的、情感的和习惯的意识之流,支持人的生活,支配人的再认识和再行动。因此,阿赖耶识就是人的记忆系统和信息系统,人的包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4255692.html
  • 诗悟与禅悟——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

    面对外来文化,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与生活习性,都可以窥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。根据中国人的这些思维方式,我们更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文化内涵与中国历史的特色。 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,常常受到人们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...

    刘艳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04256248.html
  • 云山法会录

    至谓情可去而性不可强者。乃禀赋习性。非真性也。以真性离念。本来清净。智悲且不可得。况情识乎。未见真性而谓情可去者。亦徒虚语耳。三问曰。伟幼性愚钝。执拗蠢顽。不信佛乘。然梦寐间。或升天上。题咏赞叹。或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20556292.html
  • 天台宗简明教程(3)

    治悉檀”针对不同众生的习性执着分别教以善巧的法门,使药到病除,恢复原本的清净。以“第一义悉檀”直接显示诸法实相的无上大道,令根机成熟的众生顿悟顿证本来面目。四悉分别令闻...的受用,方可与无上密乘相互印证,这样才不失台宗的本色。   密乘又分为有相密与无相密,台宗学人因汉人习性关系,只适合于较简单的观修方法如种子、本尊、咒轮等,净土十六观也可视为有相密法。无相密即一境三...

    宋智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3356409.html
  • 澈见本心(1)

    一念相应之慧,顿断残习,坐七宝菩提树下,以天衣为座,现带劣应身而成佛。”经云:“是等为于无间道,断尽最后一品习性之慧,名一念相应。”   欲以一念相应,先认知一实境界。一实境界者,谓众生心体。从本以来...也!”即此意。   再发挥一念相应慧,与一实境界相应,顿断众生一切粗重习性,及一切错误观念。若有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者,唯为一刹那间可至。也就是说:如果化三世为一际之道(无间道),诚心不动,所喻定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256667.html
  • 澈见本心问答集(1)

    否则很容易成习性,以致每次禅坐时就想打瞌睡。还须有一个观念,禅坐只是较方便入手的加行法,而行住坐卧均是禅,十二时中无非定。  问答篇四   1、问:“了却生死之究竟大法”一文,是依何经论述?  答:“...佛法常超出我们的传统思惟,其实,这才是了义法。若依习性分别男女相,或分别持戒与毁戒,即堕入诸分别中,难见诸法平等相。若能了解此段经意,则乃超出诸戒(法)之外,自由自在,一切所作与所不作,均清净而无碍。 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556670.html